12月9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藏传佛教思想史资料选编暨藏传佛教思想史论”中期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举行。会议的议题是以藏传佛教为个案,探讨“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该项目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班班多杰介绍了课题目前的进展情况,并表示后续工作还有很大的充实、扩展空间,将力争在3年至5年内完成。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洪汉鼎作了题为《再论诠释学概念》主旨报告。他认为,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课题与诠释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诠释学一次很好的实践。诠释学不是简单的解释问题,而是一种哲学思想;诠释学所说的理解,不是重现、重构,而是相互达成共识。
 
班班多杰在发言中指出,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既是古老的学术话题,又是现实的政治关切。课题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试图在方法论上谋求新的突破,运用西方现代诠释学与中国传统诠释学双轨结合的方法,观照、考察藏传佛教思想发展史,找寻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在藏传佛教思想史实个案与中西诠释学之间实现视域融合、“效果历史”。这需要从中西诠释学的维度、历史个案的维度、现实政治的维度发力,才能得出藏传佛教中国化自然而然的必然性、合情合理的合法性的结论。
 
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萨尔吉介绍了将印度佛教中观派代表人物清辨的名著《般若灯论》由藏译汉的过程。“藏传因明思想史资料选编暨藏传因明思想史论”子课题作为该课题的重要内容,由青海民族大学承担,课题组成员、青海民族大学教授达哇介绍了藏传因明学的资料搜集、翻译与撰写藏传因明思想史的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以及项目预期。
 
与会者认为,将中西诠释学引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课题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思路。藏传佛教的传入、发展、形成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这本身就是一个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过程,它体现在藏传佛教的方方面面,其内容博大精深,其个案丰富多彩。如何将这些思想个案、历史事件、制度仪轨等提升至理论角度进行诠释,目前还是空白。而将诠释学与佛教本土化、中国化双轨结合的研究方法,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但难度也同样巨大。它要求研究者不但要熟悉藏传佛教不同时期的经典史料,还要熟练掌握中西诠释学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因此,这样的研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文:丹佛、于博洋)
 
(来源:2017年12月12日《中国民族报》)